- 溶血性尿毒症综合症的发病机制
- 版权:武汉天安医院 时间:2013-08-07 13:25 点击: 次
溶血性尿毒症综合症的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 ①毒素作用:肠出血性大肠杆菌(EHEC)、痢疾志贺氏I型菌(Shigella dysenteriac typel)及一些型别的大肠杆菌(Escherichiacoli)的致病因子主要有菌毛和毒素。病菌进入消化道后。由紧密黏附素介导与宿主末端回肠、盲肠和免费健康热线:400-6325-120
溶血性尿毒症综合症的发病机制
发病机制
①毒素作用:肠出血性大肠杆菌(EHEC)、痢疾志贺氏I型菌(Shigella dysenteriac typel)及一些型别的大肠杆菌(Escherichiacoli)的致病因子主要有菌毛和毒素。病菌进入消化道后。由紧密黏附素介导与宿主末端回肠、盲肠和结肠上皮细胞结合.然后释放毒素.引起血性腹泻。该毒素能使vero细胞产生病变,故称为vero毒素(vero toxin,VT);又因同志贺菌的毒素相似,亦称为志贺样毒素(shiga-like toxin. SLT);vero毒素和SLT之间仅1个氨基酸不同.有学者认为EHEC的vero毒素即志贺毒素(shiga toxin.ST). EHEC的VT分两型,VT-I与痢疾志贺菌的ST基本相同,VT- II则与ST有60%的同源。两型毒素均由溶原性噬菌体介导。VT由1个A亚单位和5个B亚单位组成。B亚单位与宿主细胞特异糖脂(globotriaosylceramide. GB3)结合。A亚单位内在化后裂解成两个分子,其中A1片段与28SrRNA的4324位腺嘌呤作用,使核糖体灭活,终止蛋白质合成。
由于GB3受体广泛地存在于血管内皮细胞、肠上皮细胞、肾和神经组织细胞等.因此这些细胞都受到了vero毒素的影响。vero毒素损害结肠上皮细胞产生出血性结肠炎,损害血管内皮细胞、红细胞、血小板导致HUS,肾小球微血管内皮细胞能产生大量的GB3,肾脏由于vero毒家所导致的广泛肾小管坏死而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,副交感神经的兴奋性由于毒素的作用而增强.出现窦性心动过缓以及惊厥.vero毒素还能刺激内皮细胞释放VIII因子、超大vWF多聚体从而形成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。
③炎症介质释放:肾脏上皮细胞、单核细胞受损后导致炎症介质释放,如肿瘤坏死因子(TNF)、白细胞介素-6(IL-6)、IL-8和IL-1β等。TNF是由志贺毒素作用于肾脏产生的,可诱导上皮细胞促凝血活性,增加血管性血友病因子(vWF)的释放而促进血栓形成.诱导人类内皮细胞GB3受体表达。IL-6是由上皮细胞、系膜细胞产生的一种细胞因子.是疾病活动性的一个标志物。而且与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有关,在急性期HUS尤其是伴有肾外损害的患儿血清及尿中均有明显增高。IL-8是一种白细胞激活剂,募集激活白细胞.白细胞激活后可释放弹力蛋白酶使其与内皮细胞的黏附性增高,参与疾病发病过程并可加重病损。炎症因子的释放一方面上调肾脏内皮细胞GB3的表达,使之与ST的结合能力增强;一方面扩大了炎症和损伤的范围.导致不可逆的病理变化的发生。
③血小板与凝血系统的激活:进入血流的Stx能直接损伤血小板和毛细血管内皮.导致血小板和凝血系统的激活。Stx损伤肾小球和肾小管的内皮细胞,导致促血小板聚集物质释放增多,如UL-vWFM、血小板激活因子(PAF)等。UL-vWFM具有很强的结合血小板的能力更易促进血栓形成;内皮细胞释放组织因子增多,凝血系统激活.微血栓广泛形成。
④肾脏的毛细血管内皮损伤:在上述细菌毒素及凝血异常所引起的一系列反应的基础上.造成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损伤。导致肾脏肾小球毛细血管和所有器官的小动脉血栓性微血管病。血小板在受损部位的内皮细胞表面黏附聚集.同时纤维蛋白亦在损伤部位沉积,形成广泛的微血栓,阻塞微血管.损伤血流中红细胞和血小板.造成出现微血管性溶血性贫血和血小板减少。由于肾脏内微循环障碍及广泛肾脏内微血管的血栓栓塞,造成肾小球滤过率急剧下降,发展至急性肾衰喝。
另外,在志贺毒素的大肠杆菌感染期间,志贺毒素迁移到肾脏内,毒素可直接作用于肾小管的上皮和内皮细胞而引起肾脏损害.
- 上一篇:什么是血液病
- 下一篇:肥大细胞增多症的发病机制是什么?
- 武汉天安血液病中西医结合血液内科 (http://xyb.wuhanta.com)本站所提供的疾病常识信息仅供参考,
- 不能够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,具体相关信息可以咨询在线医生,
- 或拨打健康热线:400-6325-120 027-83660632也可直接来我院咨询就诊。